关于《不得不知的输液知识正确打点滴》的健康文章正文开始>>
核心提示:“打点滴”如果用专业一些的医学术语来说,就是“经由静脉注射输液”,也就是经由静脉注射的方式将某些药物或身体所需要的液体注入人体。但打点滴也有许多注意事项,你是否知道呢?
其实在医学上,将药物送入人体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大家最为熟知的口服方式之外,有些药物可以直接注入肌肉,再经由肌肉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到全身去。另外例如糖尿病病人所注射的胰岛素,则是用很小的针头直接注入皮肤下的浅层部位。这两种方式就是所谓的“肌肉注射”与“皮下注射”。
在这些方式中,静脉注射由于是直接将药物利用针管注入静脉,不必再多经一道人体吸收的过程,因此药物在血液?的浓度,很快就会稳定上升而达到造成疗效所需的剂量,因此静脉注射也是最快与最稳定能达到药物治疗效果的方式。
打点滴也要小心
打点滴这项使用得相当频繁的医疗措施,在临床上所造成的疗效很多。在紧急出血状况下,医疗人员常会先快速地补充点滴,藉以短暂地维持血压避免病人发生休克,而来争取准备血液输血的时间。
另外点滴里面所含有的各种电解质,则要视身体疾病状态不同,而有不同的输液种类。吐得厉害的病人,因为所吐的胃液含有较多的酸,因此可能补充含氯离子的生理食盐水。一个晚上拉肚子拉个十几次,差点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的时候,其实除了脱水之外,还流失大量钾离子,会造成肌肉无力。这个时候含钾离子的电解质溶液,就可能是医师的第一个选择。
打点滴的另一项疗效则是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由于在临床上给予病人点滴的时候,往往必须缓慢地注射,滴完一瓶点滴,起码也要两、三个钟头,而这一段时间也正好让病人有充分休息的机会。对于许多缺乏休息,这也正是打点滴的另一项疗效。
虽然打点滴的确有这些临床上的治疗效果,但是打点滴也可能引发其他的问题。除了打针当时扎针的痛楚之外,打针所造成的伤口以及所注入的静脉本身,都有可能被细菌侵入而造成感染。
点滴本身的无菌要求,以及注入人体的点滴数量,都必须小心计算与控制。否则如果点滴给得太多,由于水分过多反而可能对人体的循环系统造成负荷,尤其是对于小孩与有些心肺功能异常的老人家更要小心。而这也正反映出了任何医疗措施都有利有弊的重要观念。
点滴的打法
不论是要进行血液检查的抽血或是静脉注射的插入针管,都是挨上一针,但抽血只要抽几cc就够用,因此通常都用金属针头扎入血管就行了。但是如果是要打点滴而且可能要摆上几个钟头甚至几天,那就除了先要用金属针头扎入血管之外,还要在静脉血管?放入特殊的塑胶软管,才能让输液在未来的几个钟头或是几天?面,继续源源不断地注入血管中。
这种静脉注射输液所用的塑胶软管,如果小心保护,放上个两三天,应该都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再放久一点,就有可能发生细菌感染所造成的静脉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