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专家拟定“马年养生月历”

<< 保健常识文章排行榜   2014-3-22 21:08:13   来源:155健康网   [点击收藏本文]
更多

关于《一年之计在于春 专家拟定“马年养生月历”》的健康文章正文开始>>

  一年之计在于春,健康也要早规划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在经典中医的理论中,保健养生没有速成法则,着重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体质调理。身体的健康运作受到一年四季的气候、节气的影响,养生的法则自然也应四时而变更。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象更新的开始,也揭开了新一轮养生计划序曲。为今年的保健养生做好规划,经过一年四季的合理调理养护,为良好的体质打下坚实基础。

  

  主题:养肝、防病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黄帝内经》中讲,天地万物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养生的“生长收藏”法则应当顺应四时,并且与五行、五脏相应。

  所谓“春生”是指春天气候变暖,万物复苏。春季阳气逐渐生发,也是肝气旺盛之时。因此,春天的养生在于调养肝脏。肝主疏泄,肝脏的调养重点在于保持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由于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春季护好肝脏能够为全年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如果在春季没有调养好肝脏,则会影响全身及其他脏腑,导致肝气郁结,容易引起全身疼痛、脾胃不适等症状。

  此外,春季除了阳气生发,邪气也会随着生发,病毒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逐渐活跃,造成流感过敏疾病高发。春季养生,还要通过锻炼提高体质,避免染病。

  2月(孟春)

  春寒料峭,食辛味之品助阳

  专家表示,早春二月,虽然阳气开始生发,但气候仍然较冷,阴气仍然多于阳气,也就是所谓的“春寒料峭”。在这个季节,可以适当食用一些“辛味”的食品,如韭菜、大蒜、葱、洋葱、辣椒等,有助于生发体内阳气。韭菜有“起阳草”之称,有补肾助阳、健胃提神之功效。对怕冷、腰膝冷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大蒜被称为“天然的抗菌素”,在流感高发的季节有抗菌作用,为春天的当季食品。

  3月(仲春)

  甘味食物健脾,踢走春困

  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容易导致大脑缺血,“春困”随之而来。特别是岭南地区脾虚的人群较多,此类人群更易春困。仲春时节,建议可以多食用一些“甘味”的食物,如淮山、红枣、莲子、枸杞等,有助健脾胃。

  4月(季春)

  踏青爬山,心情好身体棒

  在中国传统的节气中,清明时节有“踏青”的惯例,这与春季养生也有关系。一来春季与肝脏相应,五行属木,到户外接触植物、自然景观,有心旷神怡、疏泄调达的作用,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二来,外出“踏青”也是一种运动,所谓“动则生阳”,锻炼身体也有助于体内阳气生发。陈瑞芳建议,在温暖的晚春季节,可适当多做爬山、慢跑、快步走等运动,增强体质。

  

  主题:养心、防暑

  “夏季最大的特点是暑和湿。”陈瑞芳说,随着气温上升,暑气逐渐上升,湿气也逐渐加重,形成夏季养生特有的外部环境。

  夏季与“心”相应,中医的“心”不仅指心脏,还指人的精神心境。意味着夏季心火旺,容易烦躁、失眠。在躁动的季节里,养心的重点在于“静心”。要保持心神宁静,可以通过发展兴趣爱好,如看书、钓鱼等缓慢活动来舒缓心情。另外,夏季湿气大容易引起身体疲劳出汗多、胃口差,因此,在饮食上要注重清淡、祛湿,调节身体。

  5月(孟夏)

  重清热祛湿,多食瓜果

  温度高、湿气大、火气旺,进入夏季,饮食上可以多吃当季的瓜果,例如苦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苦瓜是最适合夏季的食物,有清热祛湿、消暑开胃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夏天没有胃口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容易长痱子、痤疮的人群可以多食。黄瓜富含维生素B族、C族,水分含量多,也有清热祛暑的作用。丝瓜对牙龈出血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夏季容易口腔溃疡者可以多食。冬瓜是消暑佳品,其肉的清热作用,皮能够祛湿,仁还有化痰通便的作用,尤其适合在夏季食用。另外,还可以再适当吃灯芯草、淡竹叶等清热去火的中药材,有助于夏季养心。
  6月(仲夏)

  冬病夏治,天灸养生

  夏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这一天白昼最长、阳气最盛,进入了所谓的“三伏”天。在暑气旺盛的仲夏,除了要注重防暑之外,还可通过三伏天灸来达到“冬病夏治”、强壮身体的作用。一般来说,经过2-3年的天灸治疗,一些慢性病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治疗。特别是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人群,可以从夏至当天开始,接受一个疗程的天灸治疗。

  7月(季夏)

  防暑、防晒、护脾胃

  踏入7月,夏季的高温达到鼎盛的巅峰,在这个月里,养生的重点在于防暑。少在烈日底下暴晒、出门打伞、涂防晒霜等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好常备清凉油、人丹在身旁,一旦出现头晕、胸闷等轻微症状,可以有效缓解。多食用上述清热祛暑的食物,增强对暑气的抵抗力。另外,夏季气温高,食物容易变质腐坏,影响脾胃。因此,在饮食上也要注重食物卫生,避免吃坏肚子,引起脾胃功能不适。

  

  主题:养肺、滋阴

  进入秋季,虽然岭南地区的暑气仍然强悍,但阴气也在慢慢滋长,出现了秋天最典型的气候特征——秋燥。秋燥主伤肺阴,中医有言,“寒气从下而上,燥气多从口鼻而入”,影响最大的就是肺腑。因此,在这个季节,养阴润肺成为头等大事。

  与春季养肝的理论相似,肝的养护并不在于对肝的“补”,而在“疏泄”,秋季润肺亦不在于对肺的直接养补,而在于对滋阴。通过养好肺阴,以对抗外部的干燥。同时,由于气温下降、气候干燥,呼吸系统最易受损,这个季节也应当防止呼吸系统疾病的出现。

  8月(孟秋)

  雪梨雪耳,滋阴润燥

  口干、咽干、鼻燥、舌燥——这是秋燥的典型症状,这些症状随着秋季的到来会慢慢出现。陈瑞芳表示,缓解秋燥,首先可以多食水果,如雪梨、橙子等。特别是雪梨,生吃有清热的作用,熟吃有润肺的功能,为秋天的当季佳品。雪耳也是不错的润燥品,有滋阴润肺、美容的功效。另外,干燥严重者,还可以通过沙参、麦冬、百合、石斛等中药材煮水煲汤,达到秋季饮食保健的目的。

  9月(仲秋)

  登高锻炼防“秋乏”

  “春困秋乏”,天气的转变特别容易表现为身体的倦怠。春季因为阳气生发,身体未来得及适应而出现“春困”,秋乏则是因为夏季身体的消耗过大而导致的,常常表现为乏力、精神不振。防止秋乏最好的方法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缓解困意。秋季最适宜的运动是登高、爬山,另外,如太极、八段锦、慢跑等缓慢的锻炼形式也适宜在这个季节进行。

  10月(季秋)

  药膳增强体能,防呼吸道疾病

  秋燥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最典型的莫过于上呼吸道感染,即我们常说的“感冒”。除了保持滋阴润肺的饮食、适当的锻炼之外,随着气温下降,还要注意添衣,避免疾病出现。另外,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气肿、咽喉炎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在这个季节复发,可以适当增加润肺药膳,增强身体机能。例如川贝瘦肉汤、青橄榄猪肺汤等,都有一定的补益功效。

  

  主题:养肾、进补

  专家表示,中医所谓的“秋收冬藏”,是指当气候开始变冷,身体也要慢慢地收紧阳气,避免阴气入侵影响体质。到了气候寒冷的冬季,更要多储藏能量、增强体质,以应对极端天气。吃,就成为冬季养生的一大主题。

  同时,冬季养生对应肾脏。在中医理念中,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也是肾精盛衰的变化过程。养肾能“藏精”,为新一年的生发做好准备。而养肾的关键也在于进补。

  11月(孟冬)

  膏方进补,增强体质

  冬季进补的关键是补肾,可以多选择补肾益气的食物,作为当季的食疗。例如羊肉、牛肉等。羊肉具有补肾补气的作用,中医经典的“羊肉当归汤”具有温壮盛阳的功效。而牛肉还有益于增强肌肉力量、缓解疲劳,也有一定的补气作用,适合冬季食用。适当摄入鱼肚也是不错的食疗进补,特别适合阴虚火旺、虚不受补的人群食用。这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富含胶原,对膝关节疼痛、胃溃疡疾病等有一定的帮助。

  专家还建议,进入立冬过后,还可以考虑中医膏方进补。针对不同的体质,调配相应的膏方,长期进补可以有效地提升体质。

  12月(仲冬)

  加强天灸,防病治病

  中医除了在夏至开始有“夏灸”,进入冬至,也可以开展“冬灸”。夏季天灸的目的是冬病夏治,提前打下根基,缓解冬季高发疾病的症状。冬季针灸的一方面可以巩固夏季针灸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体质,更可以直接针对冬季高发的疾病对症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复发。

  1月(季冬)

  气温低,防心脑血管急症

  进入隆冬季节,由于外在环境气温的降低,人体的适应能力有限,很多慢性病容易在此时发病。特别是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气温会影响血管收缩,太冷的天气、温差变化大等原因容易引起血管爆裂、血液凝滞,出现急症。到了气候寒冷的一月份,养生重点要注意添衣保暖,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发病。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